心灵成长
你当前的位置:主页> 心灵成长

原创:投射性认同与心理成长

2019-06-14 党永强 阅读1893

原创作者:心路心理 党永强


精神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流派,其理论关注的重点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早,弗洛伊德提出性(libido)的压抑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所以,心理治疗的目标是挖掘病人被压抑的潜意识,并将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可以说,弗洛伊德无论在理论还是治疗方式上都奠定了精神分析的基调。其后的荣格、阿德勒都因为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以及他理论上的固执和他分道扬镳,并创立各自的心理学理论。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将心理的基本动力还原为生物性的能量,开始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发展的潜能。这催生了后来以弗洛姆、霍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以及人本主义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继承父亲的遗志,在自我的防御机制的研究上丰富了精神分析的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其《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著作中。同时,安娜将自我的功能从单纯的防御扩展到对环境的适应上。哈特曼在此基础上将自我从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解放出来,提出“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概念,将自我视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力量,其机能是在没有冲突的领域内发展的。安娜和哈特曼共同发展了自我(ego)心理学。而强调外在环境的心理分析学家们则沿着弗洛伊德的路线试图为心理世界的形成寻找外部线索,这就是客体关系理论,他们更强调早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克莱因认为“与儿童用来控制情欲冲动(libidinal impulse)的能量相比,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建构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客体关系心理治疗》谢尔登·卡什丹,鲁小华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2006年版,)后来的科胡特又将重点从关系重新转回到自我(self

投射性认同既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关系操纵,是内在客体关系的外化,也是自我的体现。


一、投射性认同

投射(projection)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的自我最原始防御机制。它指个体把引起焦虑的冲动、欲望、人格特质或动机放到别人身上,认为那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具有的特性。投射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然而,投射者通常意识不到投射的过程,目的是减轻内心的焦虑。

如果说投射是一个单向、静态的认知过程,那么,投射性认同就是一个双向互动的操作过程。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最早由克莱因提出。在客体关系理论看来,投射性认同是一个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领域中。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关系的形成和维持的模式。它有四种基本的表现形式: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的投射性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投射性认同与投射有所不同。投射本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并不需要任何的外显反应。如在敌意的投射中,进行投射的人认为他人是愤怒的,或者脾气是不好的,而不管他人实际上可能有的感受和行为。另外,投射并不需要面对面的互动便可以发生,而投射认同实际上涉及了对他人行为和情感的操纵。

投射性认同源自内在世界,并将之置于人际关系领域。成为被投射目标的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一点。但是,成为他人投射性认同目标的人是可能知道的。在投射性认同中,接收者被迫对于投射者的投射性幻想做出反应,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接收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进行投射的人感受和内在表象的储存室。其结果形成了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考、感受和行为。

比如在敌意投射性认同中,对自己内在敌对冲动毫无察觉的丈夫可能会持续的激怒妻子,并且刺激她,使她变得愤怒。他可能在外面呆到很晚,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并且不信守承诺。当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妻子便会猛烈的抨击他,丈夫对此的是感到惊讶,并非常生气。后来两个人和好如初,事情平息下去,直到下一次。丈夫的投射认同充当了既释放投射性幻想又操纵他的妻子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反映的途径。

投射认同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是作为投射性认同基础的诱导。使用投射认同的个体会用不易察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操纵来诱导与他们有关的人以限定的方式来行为。这就像是一个人将自己内部舞台上正在上演的一个角色(一个涉及早期客体关系的角色)强行却又是潜意识地派给另外一个人来扮演。受操纵的人被诱导着从事一种认同,即认同投射者自己否认的那个层面,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性认同


二,投射性认同的心理机制

投射性认同的影响:一个人会将幼年时所习得的人际关系模式不断地带入新的人际关系中,制造相同或相似的人际关系和角色模式。如果一个人习惯于扮演某种人际角色,那么,他(她)就会不断地在人际关系中利用投射性认同制造出这一角色模式,而被投射者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投射者的牺牲品。

由于投射性认同本质上是一个投射并操纵的过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被操纵者会毫不知情地被操纵者所支配,进而以操纵者想要的方式进行回应。双方的关系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独立的个体,而是操纵关系。操纵者想要符合其身份角色的关系,而对方由于一再被操纵者所激发,因而无法以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双方的关系就会被扭曲,变成互相伤害的游戏。

投射者的角色有依赖者、控制者、讨好者、索取者、施虐者、受虐者、理性者等,被投射者相应地就会扮演被依赖者、被控制者、给予肯定者、给予者、受虐者、施虐者、理性者的角色,两者是互补搭配的角色。

在心理咨询中,投射性认同往往成为人际关系问题的根源,尤其是在亲密关系比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双方在日常紧密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支配与被支配、依赖与被依赖、施虐与受虐、索取与给予之间的关系。其中,在亲子关系中,这种投射性认同往往是被迫的、无法逃脱的,被投射、被操纵的一方更加痛苦的,比如控制欲较强的妈妈,往往会把自己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模式不自觉地投射到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并在互动中实现出来。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无力反抗,只有痛苦地承受这种关系。要么她会遭遇孩子到青春期的强烈反抗,要么着孩子的个性被彻底压抑。而在情感关系中虽然操纵的一方较为痛苦,也往往会留在原有的关系中,具有自愿的成分,但对其内心深处潜藏着的无意识的动力通常没有觉察。

对于操纵者来说,他(她)以何种方式操纵,取决于其内在的自我模式,即在关系中他(她)认为自己是谁。投射者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得到什么,他(她)就会在现实中创造出什么样的关系,以实现和自我相一致的结果。当然,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会被选中与之搭档,只有哪些具有与之相匹配的人格类型的人才能走进彼此的生活。


三、如何应对投射性认同

通常处于投射性认同关系中的人对自己的角色和内在的动力没有觉察,双方纠缠在一起,没有边界感,或者双方情感太过隔离。

投射性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地存在。每个人需要透过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去觉察自己内在的自我和局限,在人际关系尤其是痛苦的关系中反思自我,问自己:我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这和我过去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我究竟想要什么?这种在困境中的内向视角更容易让我们看清内在的自我,拒绝将自己的痛苦无意识地强加在别人身上。对投射者来说,觉察、探索、停止是应对投射性认同关系的重点。

同时,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作为被作用的对象,我们需要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多一份觉察,拒绝成为被投射、被操纵的角色,避免掉入对方的陷阱。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我们身上存在着某种弱点比如依赖、控制等,会不自觉地寻找可能的对象,并与之进入操纵性关系。对被操纵者来说,觉察、探索、拒绝是应对的关键。

由于这个投射认同的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当事人很难有自我的觉察,知道这个关系变得无法忍受,当事人才会寻求帮助。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问题是最好的。

在咨询中,来访者往往会无意识地以投射性认同的方式操纵咨询关系,以各种诱导行为迫使咨询师扮演某种与之相配的角色。咨询师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向来访者呈现这种关系,并将这种关系与其现实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其看到自身的模式。咨询师就像一面镜子,不断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盲点。然后,咨询师需要帮助来访者探究这种模式的来源,及其内在的动力。随着来访者对自我越来越了解,其觉察和终止投射性认同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只有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并有意识地加以改变,从纠缠的人际关系中逐步抽身,给对方空间,也给自己机会,让自己在个体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因为要脱离自己习惯的角色和生活方式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需要面对人际冲突的痛,以及改变带来的重新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