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
你当前的位置:主页> 心灵成长

回到生命的本初

2023-11-02 梁光琼 阅读1328

几年前,在一次个人体验中,咨询师带我做了一个意象体验。我看到一个纯洁无暇的婴儿,他由内而外地散发着愉悦。看着那个婴儿,我非常感动。我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体会到清澈纯净,本自具足。

但是,随着一个人慢慢长大,本自具足的天性却慢慢泯灭了。清澈纯净的身上逐渐被贴上了一些标签,如,“你是不好的,你是不漂亮的,你是不聪明的,你是不配的,你是丑陋的,你是贫穷的,你是不值得爱的……”可悲的是,这个人慢慢地认同了这些标签。他觉得“我是不好的,我是丑的,我是笨的,我是贫穷的,我不配获得爱……”

在这些标签的影响下,一个纯净透彻的婴儿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这些标签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来看看几个场景:

家庭——

父母对孩子说:“你要乖,爸爸妈妈才喜欢你……”孩子明白了,只有自己乖的时候,爸爸妈妈才喜欢自己。于是,孩子努力表现,让自己很乖。他的确获得了父母的爱。但是,他不认为父母喜欢的是自己这个人。他认为父母只是喜欢那个乖的孩子。而真实的自己,父母是不喜欢的。于是,他不断努力,让自己很乖很乖,以此获得父母的认可。虽然一直活在父母的喜欢里,但真实的他却越来越痛苦。因为他觉得父母不喜欢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是不配爱的。

学校——

老师说:“只有优秀的人才有出路。”成绩不优秀的学生,可能会灰心失望,他们觉得自己是没有希望的,也没有人喜欢自己。于是,他们给自己贴上了“我不好,我是不配得到爱”的标签。

成绩优秀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他们心里可能认为,老师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成绩好。为了保住这份喜爱,他们会非常努力,绝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退后。只要稍有退后,他们会非常恐慌,觉得自己不好了,不可爱了,感觉整个世界都垮了。

曾经有个重度抑郁的学生对我说:“我不能上清华北大,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这个学生在初中的时候的确成绩优秀,深得老师们的喜欢。有一次,一个老师对她说:“你是一个上清华北大的料。”于是,她认同了这个信念。她觉得只有自己上了清华北大,自己才是好的。我听了她这个信念,感到头皮发麻。一个普通的县城有多少学生上得了清华北大啊?那不是给自己挖了一条死路吗?

社会——

大多数人的评价体系会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房子、车子、存款来衡定一个人的能干与否。如果一个人在这几块都不是很好,他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陷入自卑里。因为自卑,他可能不敢去追求爱情,不敢去尝试喜欢的工作,不敢去融入社会。退缩会让他陷入更深的自卑里。

或许他会去努力,超越自卑。通过努力,他获得了高学历,获得了金钱,获得大房子,获得豪车,但是,拥有了这么多的东西并不能消除他的自卑。因为,他的内核仍旧是“我是不好的,我不配得到爱。”他可能一直活在超越的路上,翻越一个又一个山丘,最后死在翻越山丘的路上。

这个“我不好,我不配”的内核是早期形成的。也许在胎内,认同了妈妈的感受。也许在婴幼儿时期,在和重要客体的互动中,逐渐形成。它是一个谬论,一经形成,就很难更改,除非做深度的心理成长。人的一生可能都在不断地重复和加固这个信念。

回观我们的一生,可能都活在对这个信念的应对中。我们在内心深处,认同了“我不好,我不配获得爱”的信念。这个信念让人很痛苦,很绝望。于是,我们想要去改变它。我们运用了很多应对策略。

家庭里,某个孩子特别听话懂事,深得父母的喜爱。听话懂事,就是他的应对策略。

婚姻中,有的女性没有安全感,可能会过度付出,可能会把自己变得很能干,可能会把自己变得很漂亮,获得对婚姻的安全感。

学校里,学生会通过刻苦努力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老师、家长的喜欢。

工作单位里,员工会通过努力工作,获得工作业绩来赢得老板的认可,获得在单位的归属感。

……

这些行为看似没有什么错,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但是,这背后的劲是很值得重视的。如果这些行为是为了消除内心不被爱的恐慌绝望感,实际上是陷入死循环。因为,做得越多,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一生徒劳奔波,其实是被一个谬论控制了。

我们多么希望真实的自己被接纳啊!即,被无条件关注,而不是建立在有条件的基础上。

记得和咨询师工作的前几年里,我会把他投射为早年的重要客体,陷入早年的模式里,会很努力做成长。这背后也有讨好的劲。那几年,的确很用功啊!厚厚的本子都记了好几个。有一次,咨询师说:“你做的那些我并不看重,我看重的是你这个人。”一句话就把我从讨好的劲上拉下来,回到我自己这个人身上了。原来,我做的这些在他眼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是一个生命。咨询师的话让我很诧异,这在我以前的经历中是没有的。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生命,第一次被看到,被接纳,被无条件地爱。与性别无关,与能力无关,与相貌无关,与钱财无关,与学历无关。单纯的,因为我是一个生命,就值得被爱,并无其他。

虽做了多年的心理成长,但情结并没有解,经常也会掉入“我不好,我不配的”信念里,引起焦虑和恐慌。受恐慌的影响,做出很多应对来。比如让自己很忙碌,做很多事,让自己陷入疲于应对的状态。

我常想,我们习惯于应对,以至于忘掉了自己。回到自己,看到自己这个生命的时候,有一种清澈如灵泉般的感觉,愉悦充实,简单朴实。